文·李化树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二十大鲜明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建立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产业要素与教育要素汇聚汇集,赋能乡村振兴走深走实、行稳致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服务建设产业强国、支撑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路径,是开辟新时代乡村振兴新领域、新赛道的重要突破口,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交汇点。
一、激发活力,构建绿色乡村新生态
以面向产业、服务乡村为着力点,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乡村主体、政府主导、高校服务、企业参与、行业引导、社会支撑,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点面”结合,“体面”融合,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集成对接,转化应用,打造乡村振兴产教融合绿色生态体系。
推进产业链对接学科专业链,创新链对接乡村产业链,构建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乡村振兴产教协同发展新格局。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学科专业集群建设要准确把握乡村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精准对接乡村产业需求以及创新创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产业不断迭代创新,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主导产业,培育具有高附加值的乡村支柱产业,推动乡村产业集群升级,促进学校、企业、乡村共生共荣,共建共享。
积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机制,着力搭建乡村人才成长“立交桥”。面向行业、区域和领域,面向农业农村,系统性布局规划,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深入推动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联合行业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推进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改革试点。创新职普融通机制,深化中高职系统化培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优化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促进回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等多样化人才选拔。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鼓励乡贤乡达助力乡村振兴。
建立产教融合专门组织机构,推动产教融合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发展。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乡村村委会共同组建产教融合理事会或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设立专门工作协调机构,发挥咨询与指导作用,协调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各方关系,拓展乡村振兴产教融合深度和广度,推进产教融合深入实施。
二、创新机制 ,赋能智慧乡村新变革
打破教育与产业、企业与学校的边界,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发展导向,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乡村乡镇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围绕产教融合的目标,发挥多主体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作用,促进人才教育供给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省会、市域、县域经济圈,实施“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着力打造“产、教、科、企”融合发展的乡村数字产业、绿色生态产业、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共同体、联合体。明确参与院校、企业以及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技术攻关平台、中试基地,化产教“两张皮”为“一条链”,形成教育和乡村产业发展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政府面向乡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乡村绿色发展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支撑,整体构建产教融合制度体系,增强产教融合制度供给的充分性与平衡性,创新创立产教融合的“兜底”机制、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政策法规,推进各类政策法规的有效衔接。统筹优化教育和产业结构,完善教育布局调整,落实督导激励政策,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推动各方主体深度参与,保障各方权益。搭建产教融合供需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产教融合创新大数据库。
行业企业紧紧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增强乡村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强化“双主体”作用,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进成果研发和成果转化,全过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联合高校共建产教融合联盟,加强产教融合研究,推进产教融合共商共建共享。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积极开展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充分调动其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相互嵌入和协同配合,坚持以乡村振兴专业化人才培养为目标,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对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与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坚持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与乡村振兴、技术进步同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教融汇,用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乡村振兴“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发挥其专业、人才优势,建设技术技能培训基地、劳动实践基地、农业科技小院,扎实开展乡村教师、技术人员、管理干部等各类社会培训,着力提升乡村从业人员的学习力,努力提高乡村从业队伍的数字素养,实现乡村产业发展、种植养殖、文化旅游、办学治教的数字化,推动构建更加多样、充满活力、广泛共享的智慧农业、智慧乡村新样态。
三、扎根乡土, 拓展幸福乡村新天地
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催生乡村产业发展,集聚乡村人才资源,推进乡村文化繁荣,优化乡村发展生态,创新乡村发展组织,以高质量产教融合“围着村民转,带着村民干,做给村民看,帮着村民赚”,助力乡村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乡村的吸附力,增强乡村发展力,提升乡村创新力。
加强智慧乡村建设,数字惠农,智慧兴村。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新技术、新应用在乡村落地。搭建数字乡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人居环境数字管护平台,完善乡村教育公共服务网络,组建乡村学校发展联盟,开辟社区教育服务“全网通”,实施乡村居民教育“点对点”,实现公益校外活动“零距离”,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构建乡村教育发展新格局,用高质量数字教育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
强化产教融合督导评估,构建包含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学校、乡村,以及第三方组织等为主体,产、教、科、企内部评价与政府或第三方外部评价相结合,校企协同育人成效、科研成果应用转化、供需匹配服务乡村振兴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多维产教融合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科学引导产教融合拓展广度和深度,全要素融汇,全方位融合,全过程融通,高质量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组织管理,加强党的领导,完善部省联席会议制度,创新中央与地方协同,行业、区域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加强产教融合工作队伍建设,通过“帮”“引”“育”等举措,搭建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平台,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汇聚、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强化产教融合规划引领、法治保障,扎根乡土,走进乡村,科学谋划,顶层设计。
设立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智库,扎实开展产教融合科学研究,重视科研与成果转换,以研促教,以研兴农,以研优产。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形成产教融合国际品牌和标准。打造产教融合中国样板,讲好乡村振兴中国故事,为世界贡献产教融合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简介:李化树,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二级教授,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民盟西华师大委员会主委。主要从事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