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民主同盟南充市委员会 > 文化建设 > 散文诗词

最后的守望

——锁口村小学的一天

 冯玉姝

浅夏的天空、云朵洁白、山悠悠、水潺潺,见证着岁月的沧桑,经年的轮回。小桥、石屋、还有门前的那些洋槐树,承载着一个个如萤火虫儿般忽闪忽闪的梦。

这里是营山县绿水镇锁口村小学。吴勇,这里最后一名曾经的民办教师、现在的私学老师,拉上他的妻子,坚守在此,35个年华,用简单书写,用朴实点缀,将期待寄托。据说“下学期就要搬进新教室了。”吴老师和他的学生无比激动。

为了留住锁口村小学最后的记忆,摄制组一行一早前往锁口村小学。

远远看见吴老师,与往常稍许不同,他今天穿戴得特别整齐,崭新的白色上衣,深灰色长裤,程亮的皮鞋。两只手不停地揉搓着,有些拘谨地和大家一一握手并招呼着“你们辛苦了,你们辛苦了”。

我们录制的主题是“锁口村小学的一天”,记者小陈娴熟地调试设备,聚焦镜头。过去几年,为报道扶贫攻坚,他是锁口村的常客,这次录制意义重大,他格外认真。

自“盟绿合作”实施以来,关注的目光把大爱集聚。锁口村依靠各方支援新建的教学楼即将投入使用。吴老师和他的妻子,以及他的学生们,将与这座简陋破旧的青瓦石屋告别。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作为最后的守望者,吴老师疾步匆匆去开了教室门,鲜艳的红领巾陆续飘进,他看看门口,又看看座位,然后清点,孩子们到齐了没有。张望的目光充满期待,今天的课,一个都不能少。

在老师慈祥而严肃的目光催促下,二年级、四年级的复式班,孩子们端坐,捧起课本,书声琅琅。这是孩子们的早读课,孩子们很专心。

“升旗仪式开始!”随着一声哨响,一根发黄的竹竿,用粗绳圈住红旗的一个角,慢慢上拉,一场简易而隆重的升旗仪式开始了。孩子们站成纵队,高举右手,行少先队队礼,虽不够整齐和标准,却很认真严肃的唱着国际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略微褪色的红旗在瓦屋的上空飘扬着。

我们走进教室,顶上仅只有一把吊扇在疾速运转,一盏白炽灯孤单地坠着,墙壁上,有学生守则、有值日表、有学生书法作品、有孩子们精心设计的墙报,因空间受限墙报显得有些拥挤和杂糅,但很卡通不失漂亮。课桌,趴在上面就嘎吱作响;凳子,坐在上面摇摇欲坠;窗户,几根木板条凌乱地钉着;然而地面,几乎看不到纸屑。孩子们挺胸笔直端坐,默默静候吴老师的上课。

《画风》,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一块大黑板,有些凹凸不平,写上去的字影影绰绰,小黑板大概使用久了,油漆掉了,呈现几道裂缝,但上面的板书遒劲有力,风蚀发白的门框艰难地支撑着小黑板。这里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陈旧、古老、原始。吴老师先是给孩子们复习生字词,接下来,便是一番耐心细致的讲解,普通话虽不够标准,却至始至终都在坚持。一堂课结束,孩子们不仅熟悉了课文内容,知道了怎样画风,还懂得了平日里要善于观察、多动脑筋。

音乐课上,识谱唱歌,音韵律动;体育课上,教操健身,冲拳伸腿……

       课间十分钟,高低不平的土操场上,孩子们欢呼雀跃。攻城的,拔河的,老鹰抓小鸡的,杀羊儿的,打球的,跳绳的……小朋友玩兴十足。吴老师童心未泯,与孩子们打成一片。

        放学了,学生家长陆续到校,或者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很少有30岁左右父母身份的。近点的把孩子接回家吃饭,远点的家长把饭送到学校,有的一碗米饭,夹杂几颗泡菜,好点的有一份素炒,有的干脆一塑料袋凉面将就。留校午休的孩子们习惯性地被甩给了吴老师,吴老师的午餐基本上都是在学校简单就餐。上课当老师,下课当爹娘。有时,家长有事的,或者下雨天,他还得亲自送孩子回家。

现在,许多人家的孩子都送到了镇上或者城里读书,有的孩子则跟随打工的父母到了外地,锁口村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原来的老师都相继离开:有的退休,有的转到其他学校,有的改行。至今,整个学校就只剩吴老师和他的妻子,虽然这里的学生从原来的上百人,变得只剩下现在的20多人,吴老师依然一直坚守在这里,陪伴着这些留守儿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为吴老师这位执着的守望者点赞。

“吴老师很敬业,这群娃儿需要他,就是学校条件差。现在好了,孩子们要进新楼房了,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民盟,不是这几年帮扶的话,我们锁口村哪里有楞个大的变化哦。”这是学生家长的声音。

萤火虫儿一闪一闪,梦想即将实现。锁口村小学就要搬到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里了,守望者们的脸上写满幸福。我们深信,有扶贫攻坚的惠民政策,有各界的关注和关爱,有“盟绿合作”的实施,锁口村小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 (作者系民盟营山总支专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