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民主同盟南充市委员会 > 文化建设 > 散文诗词

铭初心 担使命 建功新时代——《民主之澜》观后

循着波澜壮阔的历史,拨开风起云涌的时代,走进激情澎湃的岁月,描摹向往光明的求索,《民主之澜》是鸿篇巨制,撼人心魄;是炎黄风骨,照耀寰区;是黄钟大吕,涅槃新生。28集历史剧《民主之澜》真实地再现了以张澜先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爱国爱党的民主思想、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

观看《民主之澜》,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精神的启迪,让人受益匪浅。

——“环睹萧然无可窃”,他是“清廉”之澜

乱世之秋,张澜被任命为四川省长,他向重庆镇守使熊克武提出拥护约法。一心想雄霸四川的熊克武命副官石清阳去南充抄张澜的家。石青阳到了南充发现张澜家徒四壁,其母、妻皆布衣务农,“环堵萧然,一屋空空,家人庵居素食,无可窃物。”石青阳叹曰“‘川北圣人’之誉,名不虚传也”。其高洁情操,连政敌也钦叹不已!《民主之澜》第4集,让我们看到了清正廉洁的张澜。

俭朴以养廉,厚德以育廉。身处新时代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张澜先生清正廉洁、俭朴节俭的作风,始终保持清醒警醒的头脑、廉洁奉公的品质,守牢底线、不逾红线,争做廉洁表率。古人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民主之澜》第4集中张澜先生铁骨布衣形象是那样的伟岸,让人高山仰止。学习先生,就是学习他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做到清白为人;学习先生,就是学习他一心为民办实事,一心为民谋福利,做到踏实做事;学习先生,就是学习他捐助公益事业,资助困难人群,做到扶危济困。

——“蜀中学子半门生”,他是“教育”之澜

目睹了晚清的腐败、军阀的混战、民生的凋敝、世事的蒙昧,先生深感社会变革的迫切。他抱定“弘扬教育,倡办教学,培养人才,移风易俗,改造中国”的志向,以教育改变社会,把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于举办教育、培养青年。《民主之澜》第6集,让我们看到了矢志于教育的张澜。先生出任国立成都大学校长的时间不长,却组建了一支群贤毕至、人才齐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了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良好学风。

《民主之澜》第6集是张澜先生兴国重教之路的剪影,是先生教育思想洪流的喷薄。从清末到20世纪40年代,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界。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留学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特殊教育到社会教育,张澜都是根据客观环境和实际需要进行教育实践与探索,办学方向清楚,教育理念明晰,彰显时代特色,闪烁思想光芒。他对教育的执著探索、深邃思考与卓越贡献,为我国教育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仍具重要的借鉴价值与现实意义。他民主开放的办学理念、海纳百川的学术思想、不拘一格的用人襟怀,更是值得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传承光大。

——“驰书西去劝归仁”,他是“正义”之澜

张澜不顾个人安危,出席了四川各界人士在成都举行的李公朴、闻一多追悼大会,并在会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李闻两同志为民主而死,我们要前赴后继,力争民主之实现。本人决步两同志之后尘,为中国民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民主之澜》第21集,让我们看到了置生死于度外、存正义于心中的张澜。在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中华大地的风雨如晦的岁月里,张澜毅然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高举民主、团结、抗战的旗帜,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并肩作战,将救国救民视为己任。

“驰书西去劝归仁”,是正气凛然、无私无畏,是爱憎分明、匡扶正义,是顺应时代、顺应民心,是爱党、爱国、爱人民。开放文明的社会,需要正义;和谐人文的社会,需要正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心中根植正义、坚持正义、生长正义。《民主之澜》第21集是张澜先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历史缩影,是坚持立盟为公、参政为民宗旨的真实写照。我们应该信守民盟前辈的政治选择,继承和发扬多党合作的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履职尽责、勇挑重担,把爱党爱国情怀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民主之澜》剧中张澜先生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我。他,博学多识、兴学重教;他,清正廉明、淡泊名利;他,梦耽天下、忧国忧民。张澜先生坚定的政治信念、崇高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风范,在今天仍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观看《民主之澜》,让我更好地了解了这位民盟前辈的丰功伟绩,看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观看《民主之澜》,让我更好地了解了民主党派的创建历程和发展历史,领悟了民盟赖以薪火相传的真谛;观看《民主之澜》,让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眼界、气度、胸怀和智慧,明白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作者王强,民盟西充县科技和新阶支部副主委,西充县教科体局宣传网络股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