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于谦《观书》有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所谓开卷有益,读书,读些好书,自然是有很多好处。常羡慕那些与书为伴的读者,能于文山书海中增长见识,获得生活的智慧、工作的才干、克服困难的勇气。
人间四月,世界读书日的时候,区里搞了一个万人诵读的活动,声势颇大。小学生读,中学生读,大学生也在读;在校园里读,公园里读,登高西山而读。一时间书声琅琅叠诵有韵,不觉间竟受了些感染,想学一学文化了。听闻有一部书风评不错,书名叫做《人世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还拍成电视剧,便求来一套,想来在往来奔走的缝隙找一处时间的清净地洗一洗眼睛,感受一下文人雅士的意趣,修复识文断字的能力。
久不翻书,连一些常见的文字都觉得陌生了,对书中精彩处的描写未能细品,对其中真挚而热情之感受也未及深刻,虽然读得辛苦,好在还是从许多文字中寻摸到人情冷暖的美好与真实。
人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大抵如此,你总能从其中发现时代的印记和生活的痕迹,就像发生在你的身边却又触之不及。
《人世间》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从20世纪7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巨变和百姓生活的跌宕。它书写着真实的时代,将时代的历史场景一一展示在读者的面前,上山下乡、恢复高考、企业改制、对外开放、棚户区改造……经历过的感同身受,未曾经历过的亦能感触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你侬我侬;它书写着真实的人物,父亲、母亲、兄弟、同事、朋友、路人……在不同家庭和并不复杂的人物关系中一系列清晰的人物形象浮现文字之间,不管市井还是庙堂,你都能从其间找到身边人的影子;它书写着真实的变与不变,时光流转,春风吹又绿,桃花依旧笑。社会在发展,生产力在提升,你遇到不同的人,面临不同的际遇。不变的呢,是信仰,是初心,是倔强,是脚下的土地,是烟火中的那缕温情。
幸福的人生千篇一律,不幸的人生各有悲苦。柴米油盐,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人们都在重复着如此平凡的人生,平凡中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精彩。
郑母那样卑微地活着,推着瘸腿的冰棍车在生活的车轮里无助地挣扎,也许她不会用语言描绘出爱的伟大,那一句“凡说谁捡谁的人都是不拿别人当人的人,是有罪过的”,坚持着她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她是有大爱的,她是在每日行善着的。郑娟那样辛苦地活着,她是不幸的,幼年被弃、青年受辱、中年丧子,被误解,遭埋怨,面对命运如此的作弄与不公,终于没有放弃,以德报怨,感恩向善,看清生活的真相后还微笑地面对生活;她是幸运的,是弃儿却是活着,获得爱情,得到理解,孕育生命,默默传递善良与温情。活在黑暗之中的郑光明,身体固然有缺陷,性灵却是纯粹,作者可能在他身上昭示了一些普世的价值,万物皆有灵,万事皆有因,人之初而性本善。
我的女儿,一个小学生,曾经有一段时间老师说她的作文水平提高的空间相当大。作为父亲的我内心很是焦急,但对于作文,自己也不太会,一是写不出来,再是费了老大劲憋出来一些语言往往是主题不明、层次不清、语言不畅、情感不丰的,所以只能很严肃并煞有介事地对她说:“女儿啊,‘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一定要善于发现,至于体会,然后成文”。然后,她问我知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我一时愕然,以前似乎是知道的,现在是真不知道。再然后,她说道:“这是罗丹的名言,课本里有”。
人世间有许多美好的情愫,春风化雨浸润心田。周蓉任性奔赴坠爱深山、秉义不离不弃为爱缺位、秉昆当玉执爱死守白月光,我们似乎从中看到爱情最初的模样。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周母紧握周父之手,坐化周父灵前,那是历经风雨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才修得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光明的瞎、周楠的死、化成的离、冬梅无子、德高望重的汪尔淼教授有一个精神病的女儿,读来似有伤痕,让人几度心酸甚至痛彻心扉,留下许多遗憾。仔细想来,这未必不是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可能正是因为有缺陷所以完美。
读一点书,且不管他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批判现实主义,也不管他笔调是灰色还是明快,得到一些美好的体验,完成价值观的找寻,用小人物的小心思去思考大时代大环境,俗世浮沉间已然尘埃落定。(作者为民盟南充市顺庆区总支副主委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