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民主同盟南充市委员会 > 社会服务 > 盟地合作

创新催艳扶贫花 实干结出脱贫果——民盟营山县总支锁口村6年帮扶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四川省营山县绿水镇锁口村位于大巴山余脉,是秦巴山区典型的贫困村,距离营山县城35公里,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2010年全村人口350户、1258人,人均纯收入4661元,是全镇最贫困的行政村之一。民盟营山总支从2010年开始通过“盟绿合作”定点帮扶锁口村。
    6年间,民盟营山总支创新思路、实干苦干,在锁口村谱写了一曲脱贫攻坚的动人乐章:给村民们勾画了一幅“路通、山活、业兴、民富”的新村梦境;开展农村工作调查,组织乡友联谊活动,进行产业转型实验;帮助制定《锁口村新农村建设规划(2010-2020)》;帮助成立5个专业合作社和1个农业公司;帮助引进陕西乾佑禾生态农业发展公司驻村规模化种植黄精,引种试验富硒黑花生、泸糯8号杂交高粱、药用栀子、黄精、白芨、铁皮石斛、龙脑樟、果桑、绿竹笋等产业新品种,试养中华鳖,进行生态稻、生态油菜规模化种植试验,流转土地300余亩,修建种植大棚2亩,培育名贵苗木5亩;帮助争取30余个涉农项目、1000余万元资金,修通10余公里村道、社道水泥公路,实施农网改造,修建1处提灌站、3座公路桥;帮助争取土地整治项目;帮助申报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帮助联系南充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营山县教育局、2家企业的帮扶和四川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专家教授的智力支持;帮助规划建设包括学校、卫生室、村委会、文化室、村史馆、农家影院、乡村客栈,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村行政服务中心;积累20余万字的工作资料,捐助48万元资金,在村里建设“盟员之家”和“盟员教育实践基地”;帮助编纂《锁口村志》;帮助培训村民近1000人次;带领村干部和村民积极分子外出考察农业产业基地10余次;盟员到村实地调研1000余人次。
    6年的结对帮扶,盟员们的足迹踏遍了全村,走访了每一个贫困户,查看了每一座民居,从开始的“热心人”变成了村民心目中的“荣誉村民”。
    6年间,锁口村在民盟营山总支的帮助下,走出了新农村建设政府一头热的误区,将国家的项目和资金、高校的技术和人才、企业的资本和团队、群众的土地和劳动力四个要素整合起来,实现了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经过民盟营山总支的努力,在社会各界支持下,锁口村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15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161元,比帮扶前的2010年人均增长1500元;30多户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村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有10户已于2015年脱贫;依托离村6公里的高速公路连接线融入了西(安)渝(重庆)经济走廊;通村环社入户的水泥公路网已经形成;农网改造已经完成;自来水、天然气、视听乡村工程即将通村入户;农家食堂、农家超市、乡村客栈、农村电商、乡村邮递、银行代办点、自动取款机等经营服务平台即将建成使用;日照中心、卫生室、图书室、篮球场即将建成;以“公司+农户”的模式,以黄精种植基地、果桑园、香桃园、生态稻米基地为核心的现代农业试验园建设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健康发展;《锁口村志》、村史馆等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盟员之家”、“盟员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助推锁口村三产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到2020年,锁口村将如期实现“路通、山活、业兴、民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
    民盟营山总支对锁口村的帮扶,总结起来,思路和做法就是“以人为本、以业为大、以文为魂、以村为家”。
    一.以人为本,寻找农村建设人才做到“三顾茅庐”。脱贫攻坚,农村没有人参与不行。民盟营山总支从帮扶开始,就把解决“人的问题”放在首位。第一是走访本地村民和乡友,寻找回村、留村发展的“能人”。2010年,村民杨福英夫妇在家养殖了40余只山羊,在镇干部眼里已经是产业大户了。民盟营山总支实地调研,发现他们是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张军通过电话指导养殖的,就与镇干部一道动员张军带着养殖技术回乡创业,表示将从技术、信息等方面帮助他们。经过多次动员,张军于2012年放弃打工的高收入回村创业,在民盟营山总支和镇领导的支持下,走出了一条回乡发展的致富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选村监委主任,成立了荒山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四川省详昀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家庭农场,建起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山羊养殖场,年出栏山羊300余只,修建了2亩标准化种植大棚,流转经营土地100余亩,购买了农用车,规模化种植了黄精等中药材,承担了“盟员教育实践基地”的生产管护工作。2015年杨福英一家实现收入20余万元,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杨福英一家的带动下,村民的创业激情被调动起来,一大批村民踊跃参与富硒黑花生、杂交高粱、黄精种植和生态鳖、黑山羊养殖,为秦巴山区农业产业转型扎实开展探索试验,5户村民走上了规模化养殖山羊的产业路。第二是拜访外地业主和企业家,招引驻村发展的“富人”。2012年,民盟营山总支动员深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多次到村实地考察,确定了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投资种植1000亩药用栀子的项目。2013年,民盟营山总支联系陕西乾佑禾农业发展公司老总尹乾峰多次到村考察,投资80余万元建设了200余亩黄精种植基地。两家公司的投资入驻,迈出了锁口村产业转型发展坚实的第一步。第三是依托各级民盟组织联系高校的专家,找到进村指导的“高人”。经过民盟总支的多方联系,先后与西南大学、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和川北医学院民盟组织建立了多种方式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先后有四川农业大学张克英、符刚、冉瑞平、曹正永、田孟良,西南大学梁国鲁,成都中医药大学国锦林,西华师范大学李化树、潘家德、蒋小春,川北医学院蔡昌平、黄丽秀,陕西师范大学王喆之等30余位专家教授深入锁口村调研指导,为锁口村新村规划、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二.以业为大,探索农业产业转型开展“三元合作”。帮扶开始不久,面对锁口村传统农业急剧萎缩、现代农业毫无基础、干部迷茫、村民无奈的产业发展现状,民盟营山总支知道仅靠自己的力量将难有作为,决定向高校民盟组织求助,创造条件开展“盟地三元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民盟营山总支与民盟四川农业大学总支取得了联系,又经过多次协商,2012年5月,在营山县政府监证下民盟营山总支与民盟四川农业大学总支签订了“盟地三元合作协议”。协议商定,民盟四川农业大学总支负责成立“盟营合作”专家组,参与对营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帮扶活动,四川农业大学和营山县民盟组织共同以“盟地合作”的方式帮扶锁口村。近年来,民盟四川农业大学总支派出了30余位教师和学生分批次到锁口村调研村情、指导产业项目,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在营山县设立了2个科研实习基地,营山县4次组织人员到四川农业大学学习交流。民盟营山总支与民盟四川农业大学总支一道,以锁口村为样本,完成了《盆周山区农业产业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研究调研报告》、《“盟地合作”与“校地合作”对接模式研究》,开展了《秦巴山区农业产业转型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2篇调研报告均获得奖励,研究课题即将结题。《“盟地合作”与“校地合作”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与盟员干部实践锻炼基地建设有机结合的探索和成效研究》被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确定为实践创新品牌工程,论文获得民盟四川省委2015年度理论研究论文一等奖。
    三.以文为魂,编纂《锁口村志》拓展“三维空间”。文化是发展的灵魂,民盟营山总支从帮扶开始就抓住锁口村特色民俗文化的发掘打造这一主题不放。6年来,民盟营山总支依托该村现有的民俗民居和文化资源,“无中生有”,先后做了三件事情。一是编纂《锁口村志》。邀请西华师范大学、西华大学的教授参与,动员乡友支持,帮助锁口村编纂了《锁口村志》。《锁口村志》共20章、50万字,包括自然环境、行政沿革、村民小组概况、文化遗迹与村落民居、民俗、民间文学、民间工匠、人物介绍、家族简谱等内容。该书图文并茂,是南充市第一部村志,也填补了我国贫困村村志的空白,得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民盟中央原第一副主席张梅颖的好评,锁口村乡友积极投稿、捐资、定购,预计今年十月出版发行。二是筹建“锁口村史馆 ”。以《锁口村志》为核心,在村行政服务中心规划建设“村史馆 ”,通过多媒体的方式生动反映该村近百年变迁历史,对村民进行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对外展示锁口村的发展历史,向世界展示中国梦的锁口篇章。三是筹建“秦巴山区民俗民居生态博物馆”。在对该村300余座民居全面考察后,民盟营山总支先后邀请西南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考察指导,将该村成功申报为四川省第二批传统村落,规划依托一批闲置民居筹建“秦巴山区民俗民居生态博物馆”,再以此为基础筹建乡村民俗微电影基地。
    四.以村为家,建设盟员教育基地助力三产融合。人气不旺是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只解决了贫困村发展中“物”的问题。“人”的问题不解决,贫困村不仅脱贫很难,即使短时间脱贫了,也难以避免走返贫的回头路。锁口村虽地处营山边陲,但却位居绿水镇的腹心地带,环村公路和巴(中)广(安)高速公路贯通后,其小区域地理优势就会彰显出来,就有条件将丘陵地区种养结合的现代农业、前店后厂的农家作坊、宜居宜游的乡村旅游放在一起融合发展。三产融合,服务业发展是关键。服务业发展,培育客源是重点。经过调研,民盟营山总支发现,锁口村刚解决了行路难的村民,还不敢相信自己的家乡能够成为外地人“送钱来玩”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为了给村民们在乡村旅游发展上“吃一颗定心丸”,在充分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民盟营山总支决定“扶上马送一程”,把“盟员之家”建在村里,同时在锁口村建设盟员实践教育基地,既打消村民“没人来”的顾虑,也探索“脱贫不脱钩”的扶贫模式。从2014年开始,民盟营山总支除帮助锁口村规划建设功能完善的多种服务经营平台外,还在锁口村租赁土地50余亩建设了“盟员教育实践基地”,在村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了“盟员之家”、“盟史馆”,将民盟的宣传窗口、盟员的教育基地建在村里,在民盟基层组织与村委会之间,在盟员与村民之间,在志愿者与留守儿童之间,在昔日偏僻落后的山区农村,搭建了一个共同追梦、共同劳动、共同发展、共同呵护、共同分享、共同感恩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舞台。
    6年的实践与探索,民盟营山总支在锁口村脱贫攻坚中,盯住产业发展这个关键,将精准扶贫工作与产业转型课题研究和盟员教育基地建设有机融合,既创新了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模式,也丰富了“盟地合作”的内涵、探索了“盟员之家”和盟员教育基地建设的新方式,带领全体盟员在秦巴山区闯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成功之路。